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管内神经鞘膜瘤常见,但位于椎间孔外的神经鞘膜瘤却较为少见,文献报道更少.腰骶神经根鞘膜瘤的临床表现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节异位畸形有很多相似之处,鉴别存在一定的难度,易引起误诊.我科收治1例椎间孔外神经根鞘膜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体外冲击波治疗髋关节置换后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髋部疼痛逐渐成为困扰患者和骨外科医生的棘手问题,如行关节翻修术则将再次给患者造成严重创伤,而体外冲击波治疗肢体疼痛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目的:观察验证体外冲击波对髋关节置换后疼痛的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自身对照,双盲评估,于2004—06/2008—02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完成。对象:选择骰关节置换后疼痛患者51,例(61髋),根据病因分组,骨水泥组骨溶解松动16例(20髋),非骨水泥组骨溶解松动12例(16髋),异位骨化组8例(10髋),急性感染组4例(4髋),慢性感染组5例(5髋),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组4例(4髋),髋臼脱位组2例(2髋)。方法: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电压12kV,3次/s,每次冲击4000次,能量0.54-1.06MJ/mm2,1次,周,连续8-12周。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X射线观察假体周围骨量变化。结果:51例患者随访时间18.64个月,平均4.1年,2例死亡。治疗后非骨水泥组、慢性感染组、异位骨化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骨水泥组、非骨水泥组、慢性感染组、异位骨化组及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X射线提示假体与骨的界面有新骨形成,假体与髋臼或股骨干之间骨溶解形成的透亮带宽度由治疗前平均3.1mm减小到治疗后1.2min,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红肿,休息后缓解。结论:体外冲击波是治疗由于松动、感染、软组织炎症、异位骨化引起的髋关节置换后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股骨有限元分析赋材料属性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12侧股骨上段标本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 10.0中进行三维重建,在Ansys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对照组在Mimics10.0中根据灰度值将三维模型材料属性分为2种(密质骨及松质骨);试验组材料属性等分为10,20,50,100,200,400种后赋予材料属性,在Ansys中进行力学分析并采集三维模型全部单元力学测量数值;对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12侧股骨上段标本均成功进行有限元分析。标本1,5,6,7,9,10的对照组与各试验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标本2,3,4,8,11,12的对照组与试验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各试验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89)。结果提示,传统方法将骨骼分成密质骨及松质骨2种材料属性,不能满足个性化骨骼有限元分析的要求,将骨骼赋予10种材料属性即可达到有限元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背景:断指再植损伤性质不同,组织损伤各异,单纯的组织或者血管、神经损伤用传统的邻指、腹部皮瓣等可以覆盖创面,容易修复,但时间长,需2次手术,外形患者不满意。目的:探讨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在断指再植中的修复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断指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3-42岁;皮肤缺损范围2.0 cm×1.5 cm至4.0 cm×2.2 cm;血管缺损1-3 cm,平均1.5 cm;皮瓣切取范围在2.2 cm×1.7 cm至4.5 cm×2.5 cm。结果与结论:随访6-18个月,全部断指均成活。10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过换药后逐渐愈合,皮瓣外形好,色泽质地与正常手指基本相似。患指末梢两点分辨觉为4-10 mm。手指屈伸功能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优9例,良2例。提示Flow-through踇趾腓侧皮瓣游离移植能同时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和血管缺损,对于合并有节段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断指,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或肌瓣转移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近端骨折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重度(Ⅲ型)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应用外固定架结合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或肌瓣移植治疗.结果仅2例肌皮瓣边缘皮肤发生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本组获6个月~4年(平均21个月)的随访.骨折顺利愈合14例,愈合时间4~13个月,发...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的研究证实普通碳酸钙陶瓷作为骨替代材料时具有细胞支架作用。目的:观察多孔碳酸钙陶瓷与成骨细胞的相容性,及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能性。方法: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经矿化诱导培养、扩增并检测证实其已具成骨细胞表型后,分别与多孔碳酸钙陶瓷支架、普通羟基磷灰石陶瓷支架体外复合培养。结果与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形成成骨细胞,钙结节、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免疫染色结果阳性。多孔碳酸钙陶瓷支架材料与羟基磷灰石陶瓷材料皆有细胞附着生长,但多孔碳酸钙陶瓷支架材料细胞的黏附能力、增殖活力及成骨活性均强于羟基磷灰石陶瓷材料。提示多孔碳酸钙陶瓷支架材料与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源性成骨细胞有良好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中药熏洗辅助关节镜清理治疗膝骨关节炎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国内出现了许多用中药辅助关节镜清理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但其疗效是否要优于单用关节镜技术,尚缺乏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评估中药辅助关节镜清理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4期)、Medline、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均为建库至2010-12),纳入比较关节镜技术单用(或与医药联用)和与中药联用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两人独立评价其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1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304个膝关节,方法学质量多为B级。Meta分析结果从整体上显示,采用中药辅助关节镜清理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优于单独采用关节镜清理技术或采用西药辅助。上述文献均未报道不良事件,且方法学质量不高,故建议进行严格设计、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传导性及生物相容性,但作为骨修复材料仍然存在不能完全降解、机械强度较低等不足。目的:设计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理化性能。方法:将2.0%壳聚糖盐酸溶液与β-甘油磷酸钠以7∶1的体积比混合制备壳聚糖溶液。称取0.5,1.0,1.5 g生物活性玻璃分别加入上述壳聚糖溶液中,使得壳聚糖与生物活性玻璃的质量比为2∶1,1∶1及1∶1.5。将复合材料浸泡于模拟生理体液中7 d进行体外矿化。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复合支架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孔隙率最高可达89%,孔径大小合适,为100-300μm,生物活性玻璃以针状形式分散在壳聚糖支架之间,均匀排列,被壳聚糖支架充分包裹结合紧密。随生物活性玻璃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逐渐下降,断裂强度逐渐升高,他们之间呈正相关性。X射线衍射图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实复合支架中的单一材料未发生性质改变,示差扫描量热法分析显示正常体温情况下材料无质量丢失。矿化3 d后材料表面形成的羟基磷灰石逐渐长大为绒毛状,数量也明显增多;矿化7 d后绒毛状的羟基磷灰石长成为针状,数量进一步增多,且众多的矿化物结成球状。  相似文献   
9.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可由交通伤、严重撞击、运动伤、坠落伤或其他暴力伤所致,其治疗方式、手术入路、骨折固定方法的选择对创伤后的并发症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方式较多,但这些方法常常带来一些不良事件.目的:应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后镇痛效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GFANG有关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文献,检索年限均为2000-01-01/2011-04-30.纳入所有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其他处理措施相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入混合镇痛药.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2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后共纳入10个研究,合计694例受试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全膝关节置换传统镇痛方式相比,试验组置换后目测类比活动评分较低[WMD=-1.04,95%CI(-1.26,-0.82),P < 0.000 01]、置换后目测类比静止评分较低[WMD=-0.67,95%CI(-0.81,-0.54),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例数少[RR=0.26,95%CI(0.17,0.40),P < 0.000 01]、置换后再镇痛吗啡需要量少[WMD=-6.89,95%CI(-8.91,-4.86),P < 0.000 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差不大[RR=0.62,95%CI(0.21,1.84),P=0.39].当前证据表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但是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